|
|
这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老校,诞生于抗日硝烟烽火中,首任院长是我国著名热带病学家李宗恩博士。抗日战争初期,日本攻占华北,上海、南京等地相继失守,沦陷区学生纷纷失学,流离失所。其中,相当一部分流亡至战略后方西南地区,当时,教育部一方面为给流亡医学生提供继续就学机会,另一方面为奠定西南地区医学教育基础,决定在贵州省贵阳市建立国立贵阳医学院。建院初期学校教学设置和管理沿袭欧美体制,曾有大批国内知名医学专家云集本院执教,如生物学家林绍文、生物化学家汤佩松、病理学家侯宝璋、外科学专家沈克非、传染病学专家王季午等。这些老一辈专家出色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奠定了学校最早的办学基础,开创和形成了该校严谨办学、严格训练、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学风。
1937年12月,教育部聘李宗恩(原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我国早期热带病学专家和医学教育家)、朱章赓(原任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公共卫生学专家)、杨崇瑞(北平第一助产学校校长、协和医学院妇产科专家)等教授为国立贵阳医学院筹备委员,并任命李宗恩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1月筹委会在汉口建立,教育部加聘张志韩(原任贵州省教育厅厅长)和杭立武(在教育部任职)二人为筹备委员。在汉口实际负责筹建工作的还有原武汉大学生物化学教授汤佩松等,到贵阳后还得到原贵州省省立医院院长朱懋根的大力协助。当时,教育部令筹委会移用国立武昌医学院筹备费十六万元(旧币),作为国立贵阳医学院筹备费,又令筹委会接收北平第一助产学校武昌办事处。筹委会于1月中旬至2月上旬,分别在汉口、重庆、西安、长沙、贵阳五处设招生处,招收流亡的医学生及护士助产学生,登记者共约三百人,除贵阳地区外,均由招生处负责输送学生入黔。 汉口招收的学生,由汤佩松和齐登科等教授带领,从武汉出发,经重庆转抵贵阳。1938年3月国立贵阳医学院宣告成立,教育部正式聘任李宗恩博士为院长。直至1947年7月,李宗恩院长调任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教育部另任朱懋根教授为该院院长。此时的贵阳医学院为全国仅有的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贵阳医学院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得到很大发展,目前为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占地面积768.5亩,现设12个教学单位,22个本科专业及方向, 6个专科及高职专业。研究生教育始于1981年,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单位、“向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授予硕士学位”单位、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