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专家博客
高考日历:
  • 在线咨询
家长报考须知

香港高校内陆新生的三大适应

时间:2018-03-20 11:55:33 信息来源: 点击:

      关于香港的大学好,还是内地的大学好,媒体上年年都要争论一番。但近年争论的越来越少了,只有清华和北大还在说他们才是最好的,这就是“王婆卖瓜”了。我们还是要相信那个世界排名,人家的排名没有腐败的成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真的都很好。
      到底去不去港校,不光是个差不差钱的问题。专家预测,随着国内的通胀加剧,这似乎越来越不是个问题,除非你属于无产阶级。其实,你的孩子能不能适应港校,才是你应该倍加关注的。过了这一关,人生有飞跃;过不了这一关,将来赔不起。在港读书,面临着三大适应,即英语适应、生活适应、学术适应——这个排列是有顺序的。
     (一)英语适应
      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都是全英文教学。港大的第一年在国内委培,能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英语。但大多数考生都认为,自己的分数在本省市都属于清北一线,英语更是高分来的,就没太重视英语的加强,把英语的高考分数等同于英语能力了。只是那些听从港大教授的建议,在委培年考托福的学生,适应起来才好些。绝大多数孩子,只是学了些委培学校开的英语课,结果到了港大,就开始了痛苦的适应过程。港校的大考小考和平时成绩都算分的,要是半学期还没适应的话,第一学期的成绩就不好看了。所以说,到港校读书的孩子,一定要有自律精神,要自己能管住自己。
      一个学期以后,内陆生的学习成绩,一般在整体上会反超香港本地生的。但也有个别人从此一蹶不振,或甘当中下游。所以说,到港校读书的孩子,要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跌倒了就立刻爬起来。
      港科大的第一年是在本校读预科,你想绕都绕不过去,过去就得适应。就有港科的孩子,为了熟悉专业词汇,把国内的高中数理化课本都拿了过去。港科大的GPA是按排名给的,如果成绩达不到要求,就会停发奖学金。由于第一年读预科的都是内陆孩子,没有本地生做垫底。这些内陆孩子整齐划一,都很优秀。为了保奖和争分,都是拼命地学,战况异常惨烈。尤其是那些全靠奖学金生活的孩子,心理压力极大。为什么上几年港科大总出事,原因大部分出在这里。若是英语开始就能适应的话,就会逃过这一劫。
      港中文的第一年也是在本校读预科,但不是全英文教学,这要看课程、专业和年级。就有一个港中文的孩子,还是全奖的。开学就坠入了深渊,上课什么也听不懂。家长也埋怨了,课都不让听懂,你干嘛还招我们去念。呵呵,人家就这么“不讲理”,让你自己去适应,分数还一点不照顾。
     (二)生活适应 
      港校的学生生活和国内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活动多、睡得晚。笔者对港大了解的比较多,就只说说港大的情况。
      港大的学生组织非常多,都是民主产生,自治管理的,领导的活动丰富多彩。谁有能力谁上庄,锻炼机会人人均等。适当参加这些活动,能大大提高组织能力等情商,促进全人发展。这和国内不同,国内的学生组织,多数都是摆设,其核心更不是人人都能进得去的。组织的活动就像在演话剧,几个人在练,大家都在看,根本没有你锻炼的机会。
      港大的宿舍也是自治的,他们叫做舍堂文化,或叫“HALL”文化。每个宿舍楼都是学生自己管理,你必须对舍堂有贡献。如果一年下来,你表现太差的话,大家就会“踢”掉你,让你卷铺盖到校外租房去。这不离群了吗,面子也过不去呀。所以说,舍堂的活动你基本要参加。
      能有多少活动呢。港大的孩子每天最少要查一次邮箱的。平均每天处理10封邮件,那是正常的。多的真不好说,这要看个人的精力了。活动几乎每天都有,只是临近考试的时候,能有几天清静。
      由于白天要上课和自习,所有活动都安排在周末和晚上。尤其是舍堂活动,基本都是晚上8点以后才开始。12点钟能睡觉,那是一种奢侈,经常熬到1、2点钟。我们内陆的孩子就得晚睡晚起了,可是人家本地的学生就睡5个小时,而且还能精力充沛。都是中国人,差别咋就这么大呢。不知是变种,还是变态!
     (三)学术适应
      内陆生的学术素质整体还是比较好的,要不然港校也不会费力来招。绝大多数考生,一个学期就能适应。但就是这一学期,可能就会影响甚远,影响到出国交换,影响到未来的毕业证等级。港大毕业证书,是按成绩分成三六九等的,直接影响找工作。
还是以港大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大陆的家长都认为,港大的课程不如大陆讲的难,媒体也是这么宣传的,其实这种说法有些片面。
      第一,这要看哪个专业,哪门课程。港大商科的经济学原理就比清华、北大的难许多。另外我想,港大的医学也绝对不会比清北学得容易。
      第二,即使许多课程不如清北讲的难,但人家讲得绝对透,孩子们学得绝对精。港校的教育理念,首先是培养职业人才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务实,侧重于讲授将来在工作中实用的知识,不求高深,只求精透。啥叫高深?其实我们国内高校的教材,有些在理论上搞得故弄玄虚。尤其是经济学方面的课程,讲得云里雾里,最后自己都下不来了,什么也没教明白。
      我们的孩子刚过去的时候,扔不掉国内学习的惯性思维。不管是作业还是考试,只要让他进行论述,就云里雾里高度概括,到最后是空话连篇,答不到采分点。这也难怪,他们从小到大,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你看当地报纸上名师推荐的高中优秀作文,多数还是高考八股文,云里雾里空而无物。语言优美,气势磅礴,但看完后就不知道他们要表达什么;就是有的思路清晰,也只看到了他的美句,看不到他的文学。说穿了,都是事先背过,到考场嫁接或融通的。港大的论述要求你对问题的精细理解,不能似是而非,务实足矣,废话少说。
      在国内下课后你是找不到教授的,学生们习惯了听讲自习没人问的状态。到了港大,也不知道有问题找教授。而港大的教授是世界公开招聘来的,其敬业精神清北没法比。你一定要突破习惯思维,不问白不问。
      综上三个需要适应的方面,其实最难的是语言适应,这要有真功夫。它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其次是生活适应,它间接影响学习成绩。虽然内陆生大多也都是“夜猫子”,但港大的活动还是会对他们的生活节奏冲击不小;对那些早睡作息规律的孩子,算是沉重的打击了。最好克服的就是学术适应了,改改文风,勤问老师就可以了。